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關鍵詞:論語,堯曰第二十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么?”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么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問:“什么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這一章比較長,是孔子教導弟子子張如何從政。這是子張啟問,他問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就是怎么樣才可以從事政治?!笍恼惯@是指當官治理一方,甚至是治理一個國家,乃至天下,這樣的一個人需要具備哪些德行素質?這個對于從政者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提醒。實際上不光是對從政者而言,對任何人也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因為要從政,治國平天下,必先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你看看,孔老夫子在這一段話的開示,如何從政,實際上講的都是修身的道理。只有你身修好了,那才能夠從政。所謂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天下平,這個平是和平,就是我們現在談的和諧世界。子張問孔子如何從政,孔子回答,『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要尊崇五種美事,摒除四種惡事,就可以從政。這個「五美」就是五種德,「四惡」就是四種毛病。
子張在這里就問,『何謂五美』?孔子分別為我們說出來了?!鹤釉唬壕踊荻毁M』,這是第一;第二,『勞而不怨』;第三,『欲而不貪』;第四,『泰而不驕』;第五,『威而不猛』。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惠民而不費財力,勞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貪,心中安泰而不驕傲,有威儀而不兇猛,這個意思。底下我們會詳細來開解這五美。
子張聽了孔子說這五種德目,就問得更細一些。他問,『何謂惠而不費』,這是問第一句。問完一句,當然孔老夫子也知道他還會再問,所以就一連氣把這五美逐條的解釋出來??鬃酉冉忉尩谝粭l,『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這個是講為政者他所制定的政策,是要利民,利益人民。人民的利益我們要了解,那才能夠制定出好的政策,才能夠按照民之所利,他們所喜好的、得到利益的這個方面去制定政策。所以「因民之」,這個因就是依據,「民之所利」,你要懂得人民希求什么樣的利益,「而利之」,就是利民。古人講做官猶如民之父母,父母對兒女可謂關懷備至,什么都想到。那么當官的也就像父母對兒女一樣去對待人民,他們有什么需要,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放在心上。所謂《大學》里講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人民百姓喜歡的,我們也喜歡;人民百姓厭惡的,我們也厭惡。我們就不能夠逆著民心,要順著民心,讓人民百姓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是好官。
那么制定了不同的政策,還要去認真落實。如果制定了政策,沒有辦法落實也沒用。總體的政策應該是什么樣的?冉求在衛國的時候給孔子駕車,看到衛國的人眾很多,就向夫子請教,一個國家人口多了,下一步要怎么樣?孔子告訴他,要富之。你要先讓他們富裕起來,生活得安定,至少得過上小康生活。既富之又何如?孔子告訴他,要教之。生活安定了,下一步就要教育了。教什么?倫理、道德、因果,這三種教育必不可少,這是社會安定和諧的基礎。《禮記.學記》上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個國家一建立政權就得考慮教育的問題。這個教學最重要的就是這三種,倫理道德因果。人懂得倫理道德,恥于作惡。知道善惡,知道作惡可恥,就不愿意作惡,這種教育比法律制裁效果要好。法律制裁是在事后,他已經犯了法,你再去制裁他。但是教育讓他懂得倫理道德,他不會作惡。他懂得禮教,知道無禮的事情是可恥的,他不會去犯法了。將這些犯罪事情消于無形,化解于未萌以前。懂得因果教育了,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他就不敢造惡,人有敬畏心。
現在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提出來的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第一、要有敬畏心;第二要有感恩心。這個提法很好,確實傳統文化就培養你這兩個心。傳統文化歸納起來是什么?就是教育,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讓人有敬畏心,不信因果他怎么會有敬畏?倫理道德教育,就讓人生感恩心,知恩報恩。尤其是孝道的教育,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這些教育才是真正利民!要想社會安定,人民真正幸??鞓?,不提倡傳統文化教育,就難!如果是只發展經濟建設,不重視教育,那這個社會到最后就管不了了,亂了。人民會愈富有他愈不知足,民怨會愈大。為什么?他富裕了他看到別人比他還富裕,他看到很多社會不公平的現象,他就有怨,所以社會還是不安定。那真要使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教育是最最重要,是立國之本!所以「惠而不費」,用教育就能夠做得到。真正惠以人民真實之利而不費錢,不會有什么浪費。利民的時候,如果是靠浪費來利民,那是短期行為。
舉一個簡單例子。像美國政府在二00八年底金融危機的時候,出臺了很多大規模的救市方案,拿著人民稅收的錢資助金融機構,讓這些金融機構能夠存活下來。當然它的這個目的是好的,是希望這些金融機構不要垮臺,一垮臺,那整個金融體系就崩潰了。但是這種是什么?只是短期行為,而且費得太多了。美國政府他們決定救市的這些錢總值加起來,超過美國建國以來所有政府的大型支出,項目的支出。這了不得,太費了!而實在講能不能夠防止未來的經濟危機,我看不可能。為什么?這個危機根源不在于制度,也不在于如何去運作,而在于人心。
溫家寶總理在二00九年二月劍橋大學演講,講了一句話,那是一針見血。他說,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道德缺失。一些人見利忘義,喪失了道德的底線,導致了這場金融危機。這話說得太到位了,金融危機是人為因素,其根源就在于見利忘義。金融的機構為了利益,為了自己的利潤,不惜發放大量的貸款,這叫次級貸款。然后又把這些貸款的債權重新打包成為債券賣出去,把風險轉移到社會上。然后又把這些錢收回來,繼續放貸,又一輪的次級貸款放出去。然后又把債權重新打包又賣成債券。你看看,把一點點的風險可以擴大了幾十倍。所以稍稍有一點利率的波動,立刻就出現金融危機。見利忘義!短期行為!難道他們不知道這個風險嗎?知道,仍然鋌而走險,這就是所謂的「小人行險以僥幸」。他僥幸以為看看能不能突破,反正出現危機也不是他一個人扛,大家給我扛。風險大家去擔,利潤我一個人拿,他覺得值得。在營利率跟風險的這個坐標盤上,他看到應該這么做,應該鋌而走險。他完全用利益來計算他去不去投資、去不去放貸。所以政府如果沒有在道德教育上加強,只是在這種形式上補漏子,不行的。補了今天補不了明天,明天的危機可能更大。所以最重要的是回歸到道德教育上,這才是真正的利民,惠而不費。
第二,『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這是解釋勞而不怨。在邢昺的注疏里頭,他引了「學而篇」孔子的話,說「使民以時,則又誰怨恨哉」。為政者,要勞民的時候,要動用民力了,譬如說興建公共設施,古時候你要興建什么橋梁、開荒、修路等等,那現在更多了,凡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就需要民間的勞力。那這里說「擇可勞而勞之」,就看該不該這個時候勞民。那古代農業社會要「勞民以時」,要看著時間,一年當中選擇農閑時期,百姓比較清閑的時候你再去動用民力,這就不會招致人民的怨恨。假如你在農忙的時間去拉壯丁,勞民,那人民就會怨恨了,而且什么?他沒有時間耕種,錯過了農時,來年沒有收成,這也是國家的損失。
現在很多國家不是以農業為主,以工業為主,甚至像我們香港這里是以商業為主,那這個使民以時,就是你要看經濟的周期,這要活學活用。如果是現在的經濟建設非常旺,大家都很忙,那你就不要再去搞太多的一些不必要的或者是不急的這些建設。如果經濟不是那么景氣的時候,這時候政府可以拉動內需,在這個時候搞經濟建設,一來可以刺激需求,創造就業,刺激經濟發展,而且能夠把這些建設做得更好,因為有更多的勞力,這個就需要政府領導他有這個智慧。如果是超過了自己能夠負荷的力量,這些項目就不要去接。譬如說一些大型的項目,國際上的項目,我們要不要去接它,要不要去爭取,這要看我們自己的國力,量力而為。如果是超過了自己的負荷,那么這也就會使人民生怨。
舉最簡單的例子,像現在英國、法國、美國出兵打利比亞,現在是各國剛剛從經濟危機里面走出來,這場經濟危機是很大的一個衰退,剛剛走出來沒多久,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又開始打仗。所以我聽說英國好像好幾萬人集中在政府廣場示威,反對戰爭,這是民怨。當然戰爭本來也是不對,中國就不參與,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投棄權票,表示遺憾,這就對了。這是勞民傷財,而且增加民怨的事,為什么要做?不僅增加本國民怨,還增加外國、敵對國對我們的深仇大恨。而且戰爭必定是死人,死的不是恐怖主義者,不是獨裁者,死的都是老百姓。戰爭不是謀求和平的方法,你想要促進世界和平,怎么可以用戰爭來促進?不可能的。戰爭只會打亂世界和諧的秩序,增加民怨、增加對立。
下面第三條,『欲仁而得仁,又焉貪』,這是解釋「欲而不貪」。君子為政者,有沒有欲?有欲。這個欲不是個人的欲望,他是希望,希望什么?推行仁政。「欲仁而得仁」,他能夠有這個希望推行仁政,就得到仁了。所以仁是心,講心地法門。你雖然這個事情沒做,但是你已經有這個欲,有這個想法,你已經是仁心了。所以欲仁就得仁,不用等到成就那個事業,你有這個欲就已經是仁者了。你希望利民,你希望讓人民修養生息,能夠安定和諧、幸福快樂,這就是仁。這個仁不是貪,貪是為自己的,仁是為別人,仁者愛人。所以在皇侃的《論語義疏》里面是這樣說的,「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言人君當欲于仁義,使仁義事顯,不為欲財色之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貪也」,這個解釋就很好。為政者欲仁義,不是欲財利。希望自己能夠有仁有義,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合乎天理,順乎民心,這是仁義之政,這叫廉。廉者為公不為私,不會想著自私自利,更不可以貪污受賄,這是為政者大戒。貪污受賄、不廉的人多半是因為欲財色,因為有貪,這個色是男女之色,淫為萬惡之首。多少貪官污吏就栽在這兩樣東西上面,一個是財,一個是色。
那現在不僅是當官的人,舉世之人在這兩種東西面前,往往都會墮落,這兩樣東西太厲害了!所以現在的社會是「二狼神」統治。什么是「二狼神」?一個是財狼、一個是色狼,好厲害!一遇到它,自己要是定力不夠,肯定就墮落。貪心太厲害了,外面緣的誘惑又太厲害了。有貪就不仁,有仁就不貪。所以我們要想希望成就仁義,做君子、做圣賢,得把這個貪心要伏住。縱然不能馬上斷,起碼得伏住。這個念頭不起作用,就叫伏住。用正義、用天理、用良知把這個貪伏住。那有的人說這個好難,為什么會難?一個是自己內心煩惱種子很強,業力習氣很強;第二個是外面誘惑非常厲害,內外交感,內外夾攻,所以焉能不墮落!要保住在現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不墮落,真的只有一個方法,天天學習圣賢教誨,一天都不能中斷。古人講「三日不讀圣賢書,則面目可憎」,那是在古代社會,還比較的清凈?,F代社會三日太久了,一日不讀圣賢書,則面目可憎。你一天不聽經聞法,一天不學習圣教,你看看,你肯定煩惱會起來,不知不覺貪瞋癡慢就往外冒,很可怕!我自己就是很有體會,我根性很劣,煩惱也很重,能夠在這個社會當中還不受染污,至少這幾年都在進步,沒有墮落,原因在哪?天天學習圣賢教誨,一天都沒中斷。你看《論語》我們這樣慢慢的講下來,講到今天二百八十多小時!有同學告訴我你這講法是歷史上最詳細的一次講解了,講《論語》。這我還沒有真正去考據過,是不是我講得最詳細,不過確實現代人不會用我這種講法,逐字逐句的解,而且開解得很透,不透不行,不透我們不知道這《論語》怎么用。開解的同時自己也是深入學習,慢慢就化除自己的貪瞋癡習氣,逐漸逐漸對財色不太動心了。但是煩惱還沒根除,還得保任,如果不保任,那可能還會起來。
底下說,言人君當欲于仁義,做人君的,就是做領導的,應當以仁義為欲,你所想的是仁義,不能想財色,不能想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使仁義事顯,你想仁義你肯定會做仁義的事情。你一天到晚就想著怎么樣能夠幫助人民百姓,讓他們能離苦得樂,讓他們能夠破迷開悟,你想著這樁事情,真正是利民。不為欲財色之貪,不會貪財色,這很可恥的,遠離財色。故云,這就是「欲仁而得仁,又焉貪」,這個話的意思。
皇疏又引江熙的話,江熙是東晉時期經學家,他有一部《論語集解》,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部《論語》批注,他就說,「我欲仁,則仁至,非貪也」。這也是用《論語》上的話,以經解經。我欲仁,我這個念是仁念,愛人的念頭,不是想自己的,念頭一起來仁已經來了,境界就變成仁的境界了,換句話說,就入圣賢境界了。凡夫和圣人區別就在于那一念。凡人這一念是自私自利,圣人這一念完全沒有自私自利。君子也是沒有自私自利、大公無私,只是君子比圣人要差一些。在于什么?他雖然沒有自私自利,但是他還有分別、執著。只是分別、執著都用得正,都跟仁相應。賢人沒有執著,還有分別。圣人連分別也沒有了,甚至連妄想都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仁圣的境界,這個跟貪完全是不同。貪是執著里面的惡的執著,君子的執著是擇善固執,他執著善的,那就已經沒有貪心了。
那么為政者至少得做個君子,不是君子那只能做小人了,小人當政那人民可苦了。而且他當政肯定造無窮的罪業,他自私自利,造罪業將來受的果報就慘烈了。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這個災殃就多了。你看秦檜,下讒言誣告岳飛,害死岳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你看杭州岳王廟那里,岳王像外面秦檜有一個青銅像,跪在那里,夫婦倆跪在那里。人現在去拜見岳飛的時候,出來一定是拿那個板打這個青銅像,把他痛罵一頓。這叫遺臭萬年,這真是積惡必有余殃,在陽間背負萬世的惡名,陰間受無窮的苦報。所以怎么能夠貪?為政者豈能不仁、不義?
下面再看第四條,『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装矅呐⒄f,「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這個慢就是傲慢。君子不會因為人的數目的多寡或者是人物的大小、地位的高下而產生分別,看到寡數,少數,或者是小人物就會生怠慢,不會。所以君子「無眾寡」,多和寡一樣的對待。小人物、大人物一樣的對待,「無敢慢」,不敢怠慢,這就是「泰而不驕」的意思。這是說明什么?君子不敢在這些境界上分別好丑,這是修心。小人往往是攀緣外面境界,看到人多就高興,人少就不高興??吹酱笕宋?,那就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看到小人物,就傲慢無禮,看不起人,就是小人,在境界上妄自分別。君子不著于境界而反觀內心,所以時時刻刻保持虛心平等,對什么樣的境界都心平氣和的來對待,所以待人接物就不會有怠慢,沒有驕傲,而能夠心中安泰、心平氣和。這個為政者很重要,對人民百姓,不可以看不起人,就好像父母對每一個兒女都愛,不能有偏私,偏私就會引起人心不服。待人平等就能服眾,自己心始終得保持安泰、保持中正才可以做到。所以君子一味的修心,你正心了才能夠修身,修身才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身心都沒修好,怎么可能辦治國平天下的政事?
下面第五個方面,五美最后一條,『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一個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自己尊嚴其瞻視儀容,所以家里要有鏡子,常常照照。「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正衣冠目的不是打扮,那是什么?莊嚴自身以莊嚴自心。我們的衣冠不必要華麗,《弟子規》上講的只要「上循分,下稱家」就可以,符合你自己的身分。特別是古代的禮服那都有等級的,如果穿的這個禮服穿錯亂了,這叫做僭越,越禮了,這是大不敬?,F在沒有那么講究了,至少符合自己的身分。為政者穿著要得體、要大方,這個儀容很重要。儒家也講三千威儀,威儀是什么?自重,自己尊重自己,別人才尊重你。自己要是衣冠隨便,衣領什么的很臟,衣扣也對不上號,鞋帶趿拉著,一看這種形象,人民百姓對你就喪失信心了。你自己都沒整好自己,你還整什么國家?辦什么政事?所以這是什么?你自重而民重之,自尊而民尊之。
那這種威儀不僅是衣冠,還有什么?你的儀容,你的言動、舉止都端莊得體,進退有度,令人儼然望而畏之,畏是敬畏??吹竭@種君子的形象,油然而生敬意,對他又尊敬、又愛戴,但又不敢隨便。這就是所謂的「威而不猛」的意思,這個猛是兇猛,君子沒有兇猛的氣質,他的威風就在于他的莊重。那種尊嚴是自己自然言語帶出來的,舉止帶出來的,他的儀容帶出來的。不是殺氣騰騰的那種,那種人民望而畏之,那是怕了你,像看見毒蛇猛獸一樣,趕緊就溜掉了,那是猛而不威,君子威而不猛。這是子張問了孔子,孔子告訴他何謂五美。子張聽明白了,聽明白了得照做。我們聽明白了沒有?真正聽明白了,哪怕聽明白一章,你這個氣質就會變化。學圣學賢它的效果就在于變化氣質。一部《論語》講到現在,快講完了,還剩一小時咱們就講完了。假如你氣質還沒變化,等于白學了。那怎么辦?從頭開始聽,再聽一遍。幸好現在有光盤,有掛網,你們自己下載多聽。
子張底下又繼續接著問,『何謂四惡』?這是君子應當戒除的??鬃永^續為子張解釋,『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這是第一條。為政者如果不先教人民,沒有提倡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人民不懂得道德,不信因果,為所欲為。甚至不辨善惡、不辨是非、不辨邪正,乃至利害都不知道,犯了罪了,做了錯事,為政者就殺他,這叫「虐」,暴虐無道。所以虐待人民是什么?沒有去教他就懲罰他,這就是虐待。那何止是為政者如此?一家的父母,如果沒有教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去行孝,怎么做事,沒教他,他犯了錯誤就打他、就罵他,那也是虐,虐待兒童。所以要教,父母的責任要教,養不教,父母過。父之過當然也有母之過,父母同等要有教育兒女的責任。那一個老板,一個企業老板,如果沒有好好的教育員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員工犯了錯誤立刻就把他解雇,這也是虐。所以你好好想想,這個虐字我們有意無意就會犯。換句話說,只要你不去好好辦教育,難免都會有虐民,虐待人民。
下面第二種惡,『不戒視成謂之暴』。根據馬融的批注,說「不宿戒,而責目前成,為視成」。這個意思是說,為政者如果事先沒有一再的告誡,這個宿戒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告誡他,而責目前成,就是立刻責成他完成這個任務,要看到成果,這就叫暴。「視成」的意思就是立刻要求看到結果,這就是暴力,為政者不可以這樣,要怎么樣?事先提醒告誡,不能夠事先沒說,然后突然之間就下了任務,說你明天就完成,那個也是暴虐,苛刻暴虐。
第三個『慢令致期謂之賊』。這是政令發布得很慢,叫「慢令」。「致期」就是限定時間非常緊急,刻不容緩,要讓人民百姓限定期內一定要完成,這是「謂之賊」,是賊害人民。這里面做老板的,特別是要注意這個問題。為政者對你的下屬,老板對你的員工,怎么樣施行仁政?這一條特別要注意到,要早早的發布政令,讓大家都知道,讓大家早早做準備。而且在這當中不斷的去跟進,不斷的去查問,看看進度如何。如果是緊急的,趕快先做,不能說我發布了這個命令之后,我就坐等成果,到了事前的一天,然后再去問,可能這當中也都會拖了很多,那個時候如果還要去懲罰人,就會引起下面的怨恨。要懲罰得先懲罰自己,先做自我檢討:我自己沒重視這個工作,如果重視這個工作,我會常常過問。這才行,要不然就是賊害了。
「四惡」最后一條,『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孔安國的批注這里說,「謂財物俱當與人,而吝嗇于出納,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這話的意思是說,對于財物本來就應該給人的,但是「出納之吝」,就是很吝嗇,吝嗇于出納。本來該給的,還吝嗇,這是有點像有司之任,有司就是小官來的,所謂庫吏,管庫存的。庫存的出納員,當然他每一樣東西出納他都要緊跟著、緊盯著,他不能錯亂,錯亂他有責任的,所以他就每一樣出納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這是個形容什么?謹小慎微。
如果是做領導的人,就不能做這種工作,做這個工作什么呢?往往會小家子氣,出手就很吝,所以所謂出納之吝是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為人君的,做人領導的,那個是要大方、大度,有大心量。特別是對于人才,在利養方面要照顧得到。一般的人往往都在利養上會計較,倒不一定是說計較你給他多少,他是計較你能不能平等,計較你對他是不是尊重。你做領導的尊重員工,其中一個表現就是給他利養。像你提拔他工資,提拔他的職位,這就是表示對他的尊重,對他的賞識。你能賞識人,人當然就會有積極性。你不肯賞識他,他也就不會那么積極給你工作,自然人心是互相的感應。所以做領導的要懂得什么?調動員工、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你手上有人才,如果領導是高高在上,不關心下屬的疾苦,對下屬的需求也漠不關心,而且出手還很吝嗇,往往這種人留不住人才。
大凡是能做大事業的領導,他都有一種氣質,就是禮賢下士,對賢才他非常禮敬、非常謙恭。就像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一樣,這就是做大事情的領導,看準了賢才,他能夠禮賢下士。一般人做不出來,他心量不夠,他不能容人,這就很難。像諸葛亮,他不是希求名聞利養的人,他是想著什么?終身高臥隆中,躬耕于隴畝,他要過隱居的生活。但是這個人真是一個人才,有智慧、有學問、有道德。劉備去請他,請了三次,那種誠心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才出來報劉備知遇之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道劉備氣數不可能恢復漢朝,最多是三分天下。所以諸葛亮還沒出山之前就給劉備說明白了這個戰略部署,我們只要守住蜀漢就可以了。在巴蜀(就是現在四川),你要想整個天下能夠吞并下來,你這一代人做不到,這是諸葛亮的睿智。這種情況如果不是劉備謙恭誠心的啟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絕對不會浪費這個光陰,真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為了報他的恩,這是古人的道義、恩義。我們做領導的希望要有人才,得拿出劉備的這種禮賢下士的態度,而且出手要大,大氣,人的心量大,他才能成就大業,所謂「量大福大」。小家子氣的你跟他,一看他,知道這種人不可能成就大業。哪怕他現在可能福報很大,但是他做不成大事,沒這個心量,這個我們要懂。所以這四惡是對我們的告誡,為政者當戒除的。
【評析】
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這里,孔子講了“五美四惡”,這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點,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德治、禮治社會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