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揭開了日本對中國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是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是二戰東方戰場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
1、社會性質發生轉變。毛澤東曾明確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2、九一八事變激起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潮。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吁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
3、東北的民族工業呈現出百廢待興、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被九一八事變打破,日本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是造成我國貧窮落后、現代化事業發展遲滯的根本原因。
3、九一八事變打破了國際社會暫時的平靜 導致人類社會走向災難的深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為標志的國際新秩序。雖然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后戰勝國對戰敗國的不合理分贓,沒有消除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甚至為日后發生新的沖突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隱患,但是國際聯盟的成立畢竟給國際社會帶來了相對穩定的局面。
對九一八事變的思考1、落后就要挨打,委曲求全換不來和平。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中日關系就已經日趨緊張。1931年,日本在東北先后制造了“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加劇挑釁態勢,為大規模的武裝侵略制造借口。對此,中國方面既沒有及時應對,也沒有對可能惡化的形勢作出充分預案。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無原則的妥協求和平則和平無。
2、穩定是發展的基礎,團結是勝利的根本。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若不能自救,單靠別人去為你火中取栗是不可能的,唯有自身強大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斷的發展和建設國家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力量,增強國家實力,才能夠增強國際地位。
關鍵詞:高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