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事變是指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軍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華北事變的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使中國民族合力抗日的決心增強,民族矛盾減弱,全民族的抗日熱情高漲。
1、華北事變爆發后使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的階級矛盾有所緩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成為主要矛盾。這使得抗日救國逐漸成為中國政治的主流認知。
2、華北事變使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華北事變后,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全國各階層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掀起了全國性的抗日救國新高潮。
3、改變了國共兩黨的關系,為國共二次合作的實現提供了可能。事變發生后,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并于1936年9月發出《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正式將“反蔣抗日”的總方針改為“逼蔣抗日”,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
4、華北事變加深了美英與日本的矛盾。
華北事變的背景1933年長城抗戰《塘沽協定》簽訂之后,日本暫時將對中國“武力鯨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轉變為有序推進的“漸進蠶食”方式,即企圖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國。
繼東北之后,華北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本侵略的下一個目標。在日本的既定世界霸權方針下,中國民眾和中國共產黨、熟悉形勢的世界各國觀察家都非常清楚,日本絕不會滿足僅僅占據東北的現狀,華北必將成為東北之續。
華北事變的經過1935年1月,日軍制造了“察東事件”迫使南京政府察哈爾沽源以東地區為非武裝區域,并脅迫南京政府取消察哈爾和河北兩省的國民黨黨部,駐軍后撤,此次事件后華北地區的河北察哈爾地區的主權喪失。
同年5月,日本尋找借口指責中國駐軍破壞《塘沽協定》,要求國民政府向日本提交關于華北的自治權,為了威脅南京政府,日軍從中國東北調集大量的軍隊進駐關內,6月國民黨高官何應欽奉命與日本談判,最終達成了《何梅協定》,《何梅協定》的簽訂實際上使日本獲得了關于華北地區的控制權。
同年11月11日,日本方面不滿先行規定,陰謀策劃了《華北高度自治方案》,于12月18日在北平達成了一致。日本方面在迫使國民政府勢力退出華北后,開始積極策劃華北的分治,企圖用偽滿洲國的方式,建立起另一個傀儡政府。于是提出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在輿論上占據制高點,在暗地里達到自己分裂中國,占領中國的侵略企圖。
關鍵詞:高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