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雜說,多有得之傳聞及好事者緣飾,故類多失實,雖前輩不能免,而士大夫頗信之。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東軒錄》云:“真宗次澶淵,語寇萊公①曰:‘虜騎未退,何人可守天雄軍?’公言參知政事王欽若。退即召王于行府,諭以上意,授敕俾行。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飲之,命曰‘上馬杯’,且曰:‘參政勉之,回日即為同列也。’王馳騎入魏,越十一日虜退,召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②。”予案澶淵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時萊公為次相,欽若為參政;閏九月,欽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罷政;三年,萊公罷相,欽若復知樞密院,至天禧元年始拜相,距景德初元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筆談》云:“向文簡③拜右仆射,真宗謂學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來,未嘗除仆射,敏中應甚喜。’”予案真宗朝自敏中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呂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轉,陳堯叟以罷樞密使拜,張齊賢以故相拜,王欽若自樞密使轉。及敏中轉右仆射,與欽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時李昌武死四年矣。
其三事者,存中④《筆談》又云:“時丁晉公從真宗巡幸禮成詔賜輔臣玉帶時輔臣八人行在祗候庫止有七帶尚衣有帶謂之比玉價直數百萬上欲以足其數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諭有司:‘某自有小私帶可服,候還京別賜可也。’既各受賜,而晉公一帶僅如指闊,上顧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帶。”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謂⑤皆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七年,幸亳州,謂始以參知政事從。時輔臣六人,王旦、向敏中為宰相,王欽若、陳堯叟為樞密使,皆在謂上,謂之下尚有樞密副使馬知節,即不與此說合。且既為玉帶,而又名‘比玉’,尤可笑。魏泰無足論,沈存中不應爾也。
(節選自洪邁《容齋隨筆》,有刪改)
[注]①寇萊公,寇準。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名。宰相級官職。③向文簡,向敏中。④存中,沈括。《夢溪筆談》的作者。⑤丁謂,丁晉公。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時丁晉公從真宗巡幸/禮成/詔賜輔臣玉帶/時輔臣八人/行在祗候庫止有七帶/尚衣有帶/謂之/比玉/價直數百萬/上欲以足其數/
B.時丁晉公從真宗巡幸/禮成詔賜/輔臣玉帶/時輔臣八人/行在祗候庫止有七帶/尚衣有帶/謂之/比玉/價直數百萬/上欲以足其數/
C.時丁晉公從真宗巡幸/禮成/詔賜輔臣玉帶/時輔臣八人/行在祗候庫止/有七帶尚衣有帶/謂之/比玉/價直數百萬/上欲以足其數/
D.時丁晉公從真宗巡幸/禮成詔賜/輔臣玉帶/時輔臣八人/行在祗候庫止/有七帶尚衣有帶/謂之/比玉/價直數百萬/上欲以足其數/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陳堯叟以罷樞密使拜”與“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兩句中的“以”字含義相同。
B.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C. “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與成語“拍案叫絕”中的“案”字含義不同。
D.泰山,文中指五岳中的東岳。有豐厚的文化內涵,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泰《東軒錄》記載,寇準在宋真宗面前推薦王欽若,王欽若不負圣望,后來王欽若因功官位與寇準同級。這事其實不符合史實。
B.《夢溪筆談》記載,向敏中被任命為右仆射時,皇帝對李昌武說,向敏中一定很高興。這是錯誤的,因為向敏中任右仆射時,李昌武已經去世。
C.《夢溪筆談》所說的丁謂憑借小聰明獲得真宗“比玉”等事不真實,因為丁謂根本沒有跟隨皇帝出行過,當時的輔佐大臣也不是八人。
D.本文分析了三個典型事例,對兩本著作所記載的一些史料進行考證,考證的資料包括沈括的名作《夢溪筆談》,體現了作者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退即召王于行府,諭以上意,授敕俾行。(4分)
(2)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4分)
14.作者認為應該怎樣對待野史雜說中記載的事情?(3分)
答
10.A【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標點]時丁晉公從真宗巡幸,禮成,詔賜輔臣玉帶。時輔臣八人,行在祗候庫止有七帶,尚衣有帶,謂之‘比玉’,價直數百萬,上欲以足其數。
11.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和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這些都還是正確的,但又說他們“職位很高”,是不準確的。雖然這些近侍有些時候對帝王影響大,甚至有不小的實權,但歷代政權為了防止他們胡作非為,都要限制他們的職位,否則將會影響政權的穩定。
12.C【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因為丁謂根本沒有跟隨皇帝出行過”與原文不符。
13.(1)寇萊公退下來就在行府召見王欽若,把皇上的意思告訴他,授予他令符讓他前往。
(2)丁晉公心中想要這個比玉,但他的地位在七人之下,估計自己一定得不到。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題的關鍵點:“退即召王于行府”狀語后置句;“諭”意為“告訴”;“俾”意為“使”。第(2)小題的關鍵點:“欲”意為“想”;“位”意為“地位”;“度”意為“估計”。每小題關鍵點各1分,大意1分。
14.野史雜說,有許多是來自傳聞和好事的人的夸大之辭,所以很多和事實不符。(1分)我們對待野史雜說記載的事情,應該仔細考證,以確定其真偽。(2分)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根據原文第一段和主體部分敘述的三件事,予以提煉概括。
【參考譯文】
野史雜說,有許多是來自傳聞和好事的人的夸大之辭,所以大抵很多和事實不符,即使是記載前輩名人的事情也不能幸免,但士大夫很相信野史雜說的記載。在此姑且摘取真宗朝的三件事來佐證。
魏泰《東軒錄》記載:“宋真宗駐扎在澶淵時,對寇萊公說:‘敵人的騎兵沒有退去,什么人可以守住天雄軍?’寇萊公說參知政事王欽若可以。寇萊公退下來就在行府召見王欽若,把皇上的意思告訴他,授予他令符讓他前往。王欽若還沒有來得及說話,寇萊公就急忙倒上一大杯酒喝干,命令說‘這杯是餞行酒’,并且說:‘參政努力,你班師回朝的時候,咱們就是同級別的官員了。’王欽若騎馬進入魏郡,過了十一天,敵兵退去,王欽若被召見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我考查澶淵這一戰役,是在景德元年九月,這時寇萊公任副宰相,王欽若任參政;閏九月,王欽若兼管天雄,景德二年四月,王欽若被免職;景德三年,寇萊公被免除次相,王欽若又掌管樞密院,到天禧元年才被任命為宰相,距離景德元年已經十四年了。
第二件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向文簡被任命為右仆射,真宗對學士李昌武說:‘我從登位以來,未曾任命過仆射一職,向敏中應該非常高興。’”我查證,真宗朝在向敏中之前被授予仆射之職的有六人:呂端、李沆、王旦都是從宰相轉任的,陳堯叟因為撤除了樞密使一職后轉任,張齊賢因為舊相被任命為仆射,王欽若從樞密使轉任仆射。到向敏中轉任右仆射,和王欽若任左仆射同日降下詔命,這時李昌武已經去世四年了。
第三件事,沈括《夢溪筆談》又記載:“當時丁晉公跟隨真宗巡幸各地,巡行各地的儀式完成,下詔賞賜輔臣玉帶。當時輔臣有八人,天子所在的地方庫存只有七條玉帶,皇上衣服上還有一條玉帶叫作‘比玉’,價值數百萬,皇上想用它來湊足那數目。丁晉公心中想要這個比玉,但他的地位在七人之下,估計自己一定得不到,于是告訴主管這件事的官員說:‘我自己有一條小的玉帶還可以用,等回到京城后再讓皇上賞賜給我就行了。’各人接受玉帶的賞賜后,唯獨丁晉公的那一條玉帶只有一個指頭寬,皇上看見后命令身邊的侍臣迅速換掉了它,丁晉公于是得到了皇上衣服上的玉帶。”我查證,景德元年,真宗到西京逐行,大中祥符元年到泰山巡行,四年,到河中巡行,丁謂都擔任朝廷三司使,未能位列朝廷輔臣之職。七年,皇帝到毫州巡行,丁謂才開始憑參知政事的身份跟隨。當時輔佐大臣一共六人,王旦、向敏中做宰相,王欽若、陳堯叟擔任樞密使,地位都在丁謂之上,丁謂之下還有樞密副使馬知節,即跟這個說法不合。而且既然叫作玉帶,又稱為‘比玉’,尤其可笑。魏泰不值得評論,沈括是不應當這樣做的。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